近日,“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500”的新聞登上熱搜,引發社會對文科就業的關注。據澎湃新聞報道,對于文科就業面窄、文科薪資低等說法,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認為是一種誤解。他表示,大學生不要太在意剛入職的收入,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
在當前環境下,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諸多困難。一是本科和研究生招生、畢業人數屢創新高,勞動力市場人才供給充分;二是經濟下滑、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導致就業市場緊縮,需求不足;三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市場銜接不夠緊密,導致大學生所學與市場所需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;四是大學生就業時存在信息不對稱等現象,給找工作帶來不便。這些因素使得大學生就業存在挑戰,在起薪和就業環境等方面難以與自身的期望相一致。
好在這種現象具有短暫性。有數據表明,大學畢業生薪酬隨著工作年限的延長和經驗的積累逐漸提升,這符合人力資本理論的基本觀點。同時,在發達國家,人文社科專業畢業生起薪要比理工類專業低。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,“后來居上”的特征明顯,這表明起薪并不能決定一個人長期的收入。因此,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,并從就業期望、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綜合應對就業競爭。
一是降低就業期望。大學生要明白,初入職場的自己缺乏行業和企業實際工作經驗,還應放低姿態、降低就業期望。二是樹立多元職業觀。職業雖有分工,但無高低貴賤之別,當前新型職業與崗位日益涌現,給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多樣性選擇。三是形成職業發展觀。大學生應理解職場的發展性,重視專業特長、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等的積累,也應相信只要努力,就會有發展空間和前景,要把職業發展作為就業時追求的目標,不斷努力和精進。
青年生逢盛世,肩負重任。面對就業市場的困難和挑戰,大學生應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態,根據自己的興趣、特長和能力,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,不盲目跟風,更不要只憑起薪等選擇工作。同時,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,增強在就業競爭中的優勢,把為黨和人民作貢獻與實現自身價值有機統一起來。當然,“大學生就業難”作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,仍然離不開政府部門、企業、高校的協同施策。
(作者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)
作者:肖綱領